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6:32    次浏览
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,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,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,都出现在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——唐刀。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与阿拉伯大马士革刀著称于世的两种名刀,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,可以说是我国刀剑史上的巅峰。 唐代壁画中的环首刀(下图所示)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相比较,有一个奇特的现象。在西方,君主们总是想尽量多地把武器发放下去,并尽可能地保管好,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。而在中国,每一个新的朝代刚一建立,就想方设法地想把民间的武器收上来并加以销毁。至今,在欧洲许多贵族的城堡中,还保留着大量古兵器,远的甚至有千年的历史。而在中国,保存完好的青铜兵器大多是出土文物,包括秦兵马俑手中的兵器。而铁质刀剑,则很少能保存下来。甚至连明朝的刀剑都很少。莫非中国人真的是那么爱好和平,以至于连刀剑都不想保留? 拿破仑镀金佩剑不,欧洲大多为小国,君主们防备侵略比防备民变更用心。而在中国的古代王朝中,内部的威胁,往往大于外部的侵略。君主们宁可割地求和,也不想发动民间力量,这样大的国家,动辄数以十万计的农民起义军,足以让君主们寝食难安,更不用说武装平民了。也正因为此,从中国人开始使用铁器的战国时期开始到清王朝的覆灭,中国的冷兵器连同其铸造技术,都在呈一个下滑曲线,除了,唐朝。横刀唐朝,那样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。一个热情奔放、活力四射的时代,一个诗与酒、力与美的时代,一个中华民族从全盛走向衰弱的时代。就在唐朝,历史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的传奇,一个张扬而不骄横,高贵而不奢侈,自信而不排外的民族气质的热烈激荡。也见证了中国冷兵器史上绝无仅有的绝唱——唐刀。唐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刚直不阿是一种美德,宁折不弯是一种气质,勇往直前是一种精神,开拓进取是一种功绩。而正是唐刀,将这四者以实物的形式尽情地展露出来,为中华民族大书特书了一段佳话。 环首汉刀从汉朝开始,中国军人开始使用刀。最初的刀是为了和匈奴的骑兵对抗而产生的马刀。刀为直刀,即是因为便于制造,也是为了体现中国军人的刚直。因为刀柄后为环形,故称“大汉环首刀”。这种样式一直延续到隋唐。汉族军人都在用这种直刀和游牧民族的弯刀对抗。就战术实用价值来说,直刀的效果并不如弯刀。可是汉族军人还是在用。所不同的是,三国时蜀汉的刀比吴国的长,因为其工艺更好,可以达到一米二长度。而到了隋朝,虽然钢铁技术更好,可是刀的样式并没有多大改变。而唐刀则不然,即唐横刀和仪刀,都更加细长,而刀柄则又加长,可以双手持握,从而使双臂力量都能用上,刀的威力就更大了。后来日本从唐朝进口了这两种刀,称为“唐样大刀”。然后才照着打出了倭刀。可惜日本资源缺乏,没有好铁,在铸造过程中刀身变形,反而造就了倭刀的弧度,日本人很快就发现了弧度的好处,那就是克服了倭刀钢质不好,太脆易折的缺点。可是,唐刀不弯,并不只是钢质好,不易折断的优点,而是,中国军人,连同中国军人的刀,中国军人的脊梁,宁折不弯。 这话不是我说的。在一九九三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开始使用指挥刀。在此之前,龙泉宝剑厂厂长和总工费了一年心血,仿效西方指挥刀制作了一把样刀送到北京。可是被否决了。否决刀样的是刘华清上将。否决的理由是:“中国军人,宁折不弯!”是的,对于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来说,太需要祖先那种宁折不弯的精神了。唐刀不弯,就如同唐朝军人面对强敌至死不退一样。唐军中最传奇的是陌刀队。那是一种刃长一点五米,柄长一米的长刀。从唐太宗李世民创立唐军玄甲军开始,唐军就使用陌刀。在四种唐刀中,仪刀主要用于仪仗,障刀为自卫武器,横刀为骑兵武器,而这最长的陌刀,便是唐朝步兵对付骑兵的利器。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故事: 鲛鱼皮唐刀……一块块的镔铁,也就是唐朝时全球最好的大马士革钢,被波斯商人带向中国。刚一进玉门关,就被唐朝官员用高出一般好钢三倍的价钱全部收买。然后由唐军专程护送到长安。在长安的官办作坊里,一位老师傅认真地检视了每一块钢。然后,把钢投入火炉。钢块烧到通红,取出来,放到铁砧上,一锤一锤地锻打成薄片,再折叠,再烧,再打,再折叠,再打。最后,在经过上百次反复锻打之后,终于百炼成钢。然后,拉直,扭曲,锻打,再拉直、扭曲,锻打。最后,打成了一把笔直的钢刀的刀身。这还不够,还要给刀身包钢、覆土,然后烧红,猛然放入水中。再从水中取出仔细研磨之后,那刀身上便形成了云彩一样的花纹,如行云,如流水,灿烂夺目。随后,刀身送到另一位工匠手中。那位能工巧匠挑出上好的木料,给这刀量体裁衣,做出最合适的刀鞘,刀柄,再给刀柄上、刀鞘上裹上皮革,最好是蛟皮,然后在刀鞘上装好护环和挂钩,在刀柄上缠上金丝银线。再给刀柄装上龙凤环,在刀身上用黄金镶嵌上七个大字:“金银钿庄唐长刀”,四个小字:“贞观二年”。……金银钿庄唐大刀这时,刀终于铸成了。将军取过刀来,细细端详。忍不住找一截木桩试刀,刀锋过处,木桩应声而断,刀刃不卷。将军叹道:“鬼斧神工!真利器也!”这是一把横刀,是骑兵腰间的战刀。而同这把刀一起送到唐军大营的还有四千柄陌刀。那才是唐军决胜千里的主力兵器。战场上,草枯风劲,天高云淡。远方天边,突厥铁骑如乌云般涌现。一声胡角响过,那连绵直到天边的乌云向唐军压来。而唐军军阵整齐,一列列壮士目光如炬、巍然屹立。敌军如疾风一般卷地而来,唐军却依然没有动静。中军骑兵将军已经不耐烦了。可是“李”字帅旗下,李靖正值壮年,英姿焕发,双眼微闭,手中羽扇,不动。 陌刀敌近至四百步,帅旗下一面黄旗舞动。唐军阵后一排大型伏远弩一齐发射,五尺长箭转眼将敌军前锋成排射穿。可是突厥骑兵毕竟是久经战阵,前后排拉开一定距离。前排倒下,后排战马一跃而过,进攻速度丝毫不减。眼看离唐军已不到二百步了。李靖羽扇挥动,唐军劲弩齐发,在纷纷箭雨下,敌军如落叶般纷纷落马。敌军近至六十步时,弓箭开始连续发射,箭箭取人性命。可是乌云般的敌军还是逼近了唐军阵列。唐军中军绿旗挥舞,三排步兵齐声呼喝,陌刀向前,划出一道璀璨的圆弧,刀锋雪亮,向前怒指。突厥骑兵顿时面如土色,逡巡不进。而唐步兵已经健步向前,如城墙般向骑兵逼近,长刀挥舞,刀光闪闪,转眼间人仰马翻,骑兵突破不了陌刀阵,而后排又不断挤来,眼看人马拥护在唐军弓弩陌刀之下死伤惨重。而弓弩手射完箭支,立即拿起长刀,随步兵突入敌阵。长刀如电,刺透胡骑铁甲,血雨纷纷,四野天风浩荡。胡骑铁蹄欺凌汉人三百余年的历史,至此而终。也就是说,大唐以十万军队就一举消灭了拥有六十万军队的突厥。而对付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匈奴,汉武帝却用了六十万军队。大唐的辉煌,也许就来自于从首创立者到继承者都与生俱来的血性和尚武精神,来自于从西晋败亡,长安被匈奴人攻破到五胡十六国,再到南北朝的三百年间,山河破碎、百姓流离,胡人皇帝任意欺压汉族人的屈辱。来自于大唐建立之初,那每一寸山河都浸透的大唐军人的鲜血。才造就了一个空前强大、富庶的唐朝。 大唐王朝的富庶是举世无双的。即使是西方世界同样传奇的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也无法和其相比。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入大唐的商贾、文化和黄金,支撑起大唐雄厚的国力。可是,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之所以兴盛,这个百年之中开疆扩土,使帝国威仪远加万里之外的国家之所以强大。却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庞大的军队。相反,大唐的军队规模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是比较小的。比大唐疆域小得多的秦朝,有军队百万。宋朝,最多时拥有禁军一百一十七万人。而明朝的常备军达到二百万人。即使已经没落的清朝,也曾经向英国使节夸耀他们有一百八十万军队。而唐朝有多少呢?从李渊、李世民一手缔造唐军,到显庆、天宝年间,唐王朝军队并没有多过六十万人。唐朝不仅军队少,官员也少,长安的全部官吏不过六百人。就是这六百人在管理着庞大的王朝和几千万人民。而就是这六百人的小朝廷的六十万唐军,打败了拥有同样多军队的高句丽、拥有百万之众的突厥,拥有二十万军队的吐谷浑,拥有六十万军队的吐蕃,并向北发展到西伯利亚,向西扫荡了天竺,向东平定了朝鲜半岛并在海上消灭了倭寇海军。这些国家的军队加起来足有三百万人。而每次唐朝出兵,都是以少数兵力迎战强敌,却常常发动进攻战甚至常常全歼、围歼敌军。只能说,唐军无敌!唐刀锋利,唐军无敌!可是唐刀只有唐军才用,也只有唐军,才能将唐刀的传奇书写。因为,大唐军人本身就是神兵利器,本身就是雪亮的刀锋,那一个个豪侠勇猛的壮士心中,才是真正的唐刀。 唐刀的渊源:唐刀的始祖为汉刀(又称环首刀),汉刀多为单手刀,刀柄较短,长度为58~114厘米不等,并且无一例外在刀柄外侧制成扁圆的环状,环首刀也因此得名。唐刀在汉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。唐刀采用汉刀的“百炼钢”的锻造工艺,并且改善了在锻造时对钢材里杂质的处理方法,并创造了“包钢”的技术,使唐刀外硬内软,拥有极强的韧性。在改善锻造工艺的同时,外观上也有很大的改进。唐刀去掉了汉刀刀首的扁环;刀身加宽,并且延长刀柄,使唐刀可以双手持握。以上的改进,使得唐刀比汉刀有了质的飞跃,不仅从外观上更富观赏性,并且真正提高了实战性能和耐用性,使唐刀可以劈开任何盔甲器械。历史上的唐朝时期,只有刀而无剑的,在当时名为剑的,实际上也就是唐刀。【趣味测试】这是马云在一次面试中出的题目,当时只有一个人答对了: 据说全球只有1%的人能答对,你看出为什么了吗?如果实在看不出原因的话!关注微信号:aqxw66(←长按复制),回复“五十”,即可知道答案哦!